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22日讯(记者 张凡)一次弯腰捡物,68岁的李女士突感腰部“咔”一声轻响,随即剧痛难忍,无法站立。送医后确诊为胸椎压缩性骨折,骨密度T值达-3.2,已是重度骨质疏松。这并非个例,相关研究调查显示,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19.2%,中老年女性每3人就有1人中招。更危险的是,它悄然侵蚀骨骼,直到骨折才被察觉,堪称“沉默的杀手”。
r本期《健康龙岗》聚焦骨质疏松防治,邀请深圳市龙岗区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邬俊夫:“骨头不会喊疼,但会突然‘断裂’。很多人不是不能防,而是等到‘摔了’才想起查骨密度。”
r一个动作,暴露了十六年骨骼的“隐性透支”
r李女士的生活看似规律:清淡饮食、作息正常、无重大疾病史。但她没意识到,自己的骨骼早已在“无声崩塌”。
r52岁自然绝经后,她未接受激素替代治疗;一喝牛奶就腹泻,不爱喝牛奶;常年居家,少有户外活动;自己的母亲有晚年驼背、髋部骨折等病史……
r“这些,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。”邬俊夫解释,“女性绝经后,雌激素断崖式下降,骨量每年可流失3%~5%,5-10年内累计流失高达30%~50%。李女士来就诊时,骨密度已低于正常值3.2个标准差,相当于‘骨银行’严重透支。”
r更令人唏嘘的是,X光片显示她已有多个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——这意味着,她此前早已出现的腰背痛,已经是腰椎不负重压骨折,却误以为是“年纪大了,腰不好”。
r“骨质疏松就像沉默的潮水,悄无声息地侵蚀骨量,直到一次轻微跌倒、一次咳嗽,甚至一个喷嚏,引发骨折,才被察觉。”邬俊夫说,“它看似不痛不痒,却能在瞬间改变人生。”
r所幸,李女士及时就医。接受规范的“抗骨质疏松联合治疗”:钙剂+活性维生素D打基础,一年一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强效“锁骨”,同时开展康复训练与跌倒预防宣教。
r半年后复诊,她的腰背痛显著缓解,骨密度略有回升,维生素D水平恢复正常。“早知道补钙和晒太阳这么重要,我早就该做了。”她感慨。
r从断裂到重建:龙岗六院打造骨骼“全周期守护”新模式
r在深圳市龙岗区第六人民医院,骨质疏松防治已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防御”,构建起“筛查—评估—治疗—康复—随访”一体化的全程管理体系。
r医院依托医养结合平台,创新推出“骨骼健康全周期管理”模式: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骨密度检测的同时,同步完成跌倒风险评估、营养状况筛查与用药史排查,形成个性化“骨骼健康画像”。
r针对高骨折风险患者,医生依据国际FRAX®模型精准分层,“基础+药物”双轨方案:钙与维生素D为基石,抗骨吸收药(如双膦酸盐)或促骨形成药(如特立帕肽)按需启用,避免“一刀切”或“过度治疗”。
r更关键的是“出院不脱管”。医院联合社康中心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,定期提醒复查;康复师上门评估居家环境,指导安装浴室扶手、更换防滑地垫;家庭医生团队跟踪用药依从性,确保治疗“长坚持”。
r“我们不仅要治好一次骨折,更要防止下一次发生。”邬俊夫强调,“骨松管理,是一场以十年为单位的持久战。”
r健康科普:
r打破迷思:关于骨质疏松的几个“真相”
r迷思一:“我不疼,骨头就没事”
r真相:骨质疏松是典型的“沉默的杀手”,早期毫无症状。等到出现腰背痛、身高缩短(超过4厘米)、驼背,甚至咳嗽、打喷嚏都能导致肋骨骨折时,骨量流失往往已超过30%。
r建议:女性65岁、男性70岁起应常规筛查;绝经后女性、有骨折家族史、长期使用激素者,建议40岁后就开始监测;若身高比年轻时缩短超3厘米,务必尽快查骨密度。
r迷思二:“补钙就够了”
r真相:补钙只是基础,真正有效的骨骼养护,需要“三驾马车”协同发力:
r1.营养“三剑客”缺一不可:
r钙:骨骼的“砖石”,每日需摄入1000mg。来源:一杯牛奶(约300mg)、深绿色蔬菜(如西蓝花、芥蓝)、豆制品(如北豆腐)、坚果。
r维生素D:钙的“搬运工”,缺乏它,90%的钙无法被吸收。每日晒太阳15–20分钟(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),或通过深海鱼、蛋黄补充。
r蛋白质:骨骼的“水泥”,肉、蛋、奶、豆类适量摄入,防止肌肉流失,才能更好支撑骨骼。
r2. 运动要“练对”:
r抗阻运动:如弹力带训练、靠墙静蹲、踮脚尖,直接刺激骨骼增厚;平衡训练:如太极拳、单脚站立,显著降低跌倒风险。
r3.改掉伤骨习惯:
r戒烟、限酒、少喝碳酸饮料和浓咖啡,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;
r提醒:盲目补钙可能引发肾结石、血管钙化。应在医生指导下,结合维生素D和运动,科学补充。
r迷思三:“骨松不可逆,治了也没用”
r真相:骨质疏松可防、可控、可治!规范治疗3年,椎体骨折风险可下降50%,髋部骨折风险降低40%。关键在于“早诊、早治、长坚持”。
r治疗不是“补补钙”那么简单,而是精准干预:
r医生会综合评估您的跌倒风险(是否头晕、家居是否防滑)、营养状况(是否缺钙或维D)、潜在病因(如甲亢、肾病等继发因素),制定个体化方案。
r治疗之后,更要“巩固成果”:
r骨折后需尽早康复锻炼,避免长期卧床导致骨量进一步流失;
r定期复查骨密度,评估疗效,调整治疗方案;
r改造居家环境:浴室加装扶手、铺设防滑垫、保持照明充足、清除过道杂物——这些小改变,能大幅降低跌倒风险。
r(深圳新闻网)
股票配资世界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