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情得从一个简单的争论说起。搞教育研究的专家们说,孩子学数学,不能光靠死记硬背。他们觉得,公式这东西,背下来没啥用,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发现其中的道理。比如,教孩子1+1=2,不如让他们拿两个苹果,数一数,明白为啥是2。他们还说,小学数学没必要抓得太紧,算术差一点没关系,学会用计算器就行。反过来,数学教授们不干了。他们说,公式是基础,背熟了才能灵活运用。不然,脑子里没点硬货,遇到复杂问题咋办?两边人马各有道理,吵得不可开交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回国讲课的事儿。我问了一屋子大学生:“要是考试能用计算器,你们还背平方差公式吗?”结果,七成学生举了手,说还得背。我有点意外,但转念一想,这不就是咱们从小到大的学习习惯吗?背公式、做题、考试,环环相扣。学生们说,背公式不是为了炫耀,而是为了心里有底,遇到问题不慌。可也有学生说,要是能用计算器,谁还愿意花时间背那些东西?
回到咱们的课堂,想想看,一个小学生要是光靠计算器,基础没打牢,长大了遇到复杂问题,可能脑子一片空白。可如果只知道背公式,遇到新问题不会变通,也是个麻烦。教育专家说,计算器不是洪水猛兽,它能解放孩子的脑子,让他们把精力放在理解上。可数学教授反驳,工具再好,也得先把地基打牢,不然盖出来的房子不结实。
这争论背后,其实是两种思路在打架。一种是“授人以鱼”,直接教公式,省时省力;另一种是“授人以渔”,让孩子自己找答案,费时费力但可能更长远。你站哪边?不好选吧?我问过一个当妈的朋友,她说:“我家孩子数学不好,背公式头疼,可不用计算器,他连基本运算都出错。我是真不知道咋办。”
其实,教育这事儿,不光是学校的事儿,也是家的事儿。家长们有时候比老师还焦虑。孩子成绩好,高兴;成绩差,急得睡不着。专家说,家长别光盯着分数,得看孩子会不会思考。可现实是,分数决定升学,谁敢不重视?有数据说,2023年,中国高考数学的平均分比十年前高了10分,这说明咱们的数学教育确实有成效。可网上也有家长吐槽,孩子学得太苦,压力大到不行。
再说个有意思的事儿。我有个同事,教了二十年数学。他说,现在的孩子聪明,学得快,但也容易浮躁。以前的学生,背个公式能用一辈子;现在的孩子,学了就忘,用了就扔。他觉得,教育得有点“慢热”,不能光追求快。得让孩子静下心,慢慢体会数学的逻辑。这话听着简单,可做起来难。毕竟,学校得赶进度,家长得看成绩,谁有空慢慢来?
教育理念的争论,归根结底,是为了孩子好。可好到啥程度,怎么才算好,没人说得清。专家说让孩子自己发现,教授说得先打好基础,家长说别让孩子太累,学生说能不能学点有用的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,可教育这东西,没法一刀切。
最后,留个问题给你:如果你是家长,你会让孩子死背公式,还是放手让他们用计算器自己摸索?这个问题没答案,但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。教育这事儿,吵了一百年,估计还得接着吵。毕竟,孩子是未来的希望,怎么教,都得用心。
股票配资世界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